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天津永远的骄傲_陶氏_华体网登录官网下载
华体网登录一线品牌水处理树脂指定供应商

原厂直供、假一赔百、品牌代理、正品保障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755-23192914
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天津永远的骄傲

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天津永远的骄傲

2024-06-14 | 发布者:华体网登录

  ·天津多地打破60余年同期最高气温极值 13日夜间降雨缓解暑热 17日高温还会卷土重来

  7月,一年一度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日子。7月4日凌晨,默默耕耘了50多年的老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著名化学家、功臣、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89岁的何炳林老先生永远地走了,这给本来就在离别伤感中的校园又增添了几分悲凉——天津永远的骄傲——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院士

  南开大学东门处的蒙民伟楼前,“沉痛哀悼何炳林院士”字样的黑色横幅异常醒目。据悉,主席专门打来电话表示哀悼。记者在吊唁大厅看到,、等国家领导同志也送来了花篮和挽联,市委书记同志亲来吊唁。在数不清的哀悼人群中,有很多人年过半百,他们都是受人尊敬的学者、长辈,但面对何先生的遗像,他们却无不毕恭毕敬,他们全都是何先生的学生。

  提起何炳林,他的学生、同事、领导甚至采访过他的记者都异口同声:爱国!而且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在四川求学路上结识了他的爱人陈茹玉,这对罕见的“夫妻院士”从此携手走了一生。1942年双双从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何先生追随这位天津姑娘来到了天津并开始了南开大学50多年的教书历程。后因国内战事混乱,在他的导师杨石先的帮助下双双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

  1952年,何炳林夫妇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学业有成的何炳林拿到毕业证书马上就想回到祖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可是,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违者将判五年牢狱。为此,满腔报国热情的何炳林归国无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暂时到美国纳尔哥化学公司工作。

  何炳林当时在美国的生活条件是很优越的。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止他建设自己祖国的决心。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多次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也正因为此,他受到了美国移民局的注意,并被多次带去审讯。所在的纳尔哥公司为了挽留何炳林,逐步的提升其待遇,一年之内给他升了两次职、加过三次薪。但是这些都没有能阻挡住何炳林的归国决心。

  1953年,何炳林听说,周总理将于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到日内瓦参与美国和谈。得到确切消息之后他喜出望外,马上组织了包括自己妻子在内的十多位同学联名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强烈表达了想要回国的愿望,并控诉美国政府对此的无理阻挠。这封信通过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梅农转尼赫鲁,辗转送到了周总理的手中。这之后就是漫长而艰难的等待。

  1954年,我国第一次在广西发现了铀矿,是否能从矿石中提取出铀,则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曾是何炳林夫妇同事的陈天池教授托他从国外买两磅离子交换树脂寄回国内,但却被美国公司以国防用品不能出口为由拒绝。通过查询他知道了离子交换树脂是用于提取核燃料——铀的。得知这一情况后何先生决定转变研究方向,等待有朝一日回国制造离子交换树脂,帮助新中国制造自己的。日内瓦和谈会议上,周总理拿着何炳林等人的信同美国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交涉。美国政府面对有力的证据,不得不同意中国留学生回国。1956年春,何炳林夫妇终于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们马上投入到紧张而兴奋的工作中。多年的回国愿望终于实现,一颗赤子之心在他的胸膛里激情跳动。

  其实,何炳林回国之前就早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在回国前,何炳林用积蓄购买了一些国内急需的仪器、资料,以及制造离子交换树脂的原料——10公斤苯乙烯和5公斤二乙烯苯,试图运回中国。为了躲过美方检查,他把这些原料装进一只不引人注目的破箱子里。何炳林在生前接受记者正常采访的时候对当年回国的情况曾经透露过这样一个细节:“海关工作人员过来检查。我急了,对他说‘行李这么多,对我很麻烦,对你也很麻烦,不如不检查,我给你10美元。’我的运气很好,他收下了钱。否则查出来的话,我也回不来了。”

  由于有了这些仪器、原料的帮助,加上何炳林夜以继日的工作,回国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就合成出了当时世界上能找到的所有主要离子交换树脂的品种。这其中就包括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201树脂,这是用于从贫铀矿中提取原料铀的必需品。

  1958年,当中国的研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的时候,二机部一年资助了南开大学400万元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何炳林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厂里。当时,中国的研究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1958年、1959年周总理先后两次来到南开大学视察他的实验室和离子交换树脂车间,同何炳林亲切交谈了近一个小时,详细地听取了他的介绍,对他的开拓奉献精神和取得的杰出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1959年8月13日,毛主席亲自来到南开大学,视察他领导创建的离子交换树脂车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两年间共三次来到南开大学视察何炳林的实验室,因为这里的工作必然的联系着中国第一颗爆炸时间表的安排。领袖的关注,使何炳林的研发进程更加稳步推进。

  1964年10月16日,当何炳林听到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的喜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无比欣慰地对妻子说:“我们回来对了,报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年,何炳林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委于1989年向何炳林颁发了“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奖章,表彰他为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所做的贡献。

  1956-1960年期间,何炳林发明了多孔树脂,这一发明导致了许多新型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一类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吸附树脂的诞生。在应用研究方面,除研制的201树脂用于核燃料铀的提取,为我国第一颗的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外,D390树脂用于链霉素的纯化,使我国链霉素的生产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至今已有60多种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投入生产,并在许多领域获得应用。

  7月7日一早拜过何先生的遗像后,何先生的秘书付国旗把记者带到了蒙民伟楼二楼何先生生前的办公室。这是一间很普通的办公室,除了办公桌椅之外,最醒目的就是几个装满书的大书架。付国旗和记者说,2001年以前,何炳林天天都会来这里看书、做研究。但是自从2001年,83岁的何炳林在教学楼里摔了一跤之后,身体健康情况很快下降。这个办公室也就不能经常来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副院长袁直说,何先生5月份住进医院,但是,他的心思却一直在学校。当大家去病房看望他的时候,刚刚从昏迷中醒来的何先生马上询问学院里的情况。得知一切安好,才稍稍平静下来。随后,何炳林问了一句谁也没想到的话:“现在我们的高分子研究和复旦大学的哪一个更好?”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在何炳林的葬礼上,一封来自美国西雅图的电子邮件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位何炳林当年的学生发来的。在信中,这位学生回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原来,这位学生名叫蔡敦盛,1963年从南开大学毕业的时候,由于不够“根红苗正”,被政工部门否决留校。何炳林先生对此非常痛惜,但是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却是无能为力。

  时隔21年之后的1984年,与何先生在桂林相遇。见面的时候,已经年过花甲的何炳林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实际上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何炳林都是一样的关心。

  何先生的学生聊起先生的往事,他们猛地发现,这些人在上学期间居然都在先生家里吃过饭,都受过何先生的照顾。不仅如此,大家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场的很多人,包括现在南开大学高分子所的所长朱晓夏、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副院长袁直,都被何先生或明或暗地介绍过对象。“何先生为了留住人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何炳林的学生、南开大学教授宓怀风感叹说。大家都知道,何炳林之所以给他的学生们介绍对象,是想通过爱情和婚姻把这些已经学业有成,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留在国内,留在南开。但是何先生的月老做得并不成功。经他牵线搭桥的学生,最终成为眷属的没有几对。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学生最后大多都留在了南开。

  南开大学高分子所的老师王维说,现在高分子所的骨干力量中,有五分之三的人都是何先生的弟子。他们中一部分是南开大学留校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是何先生通过种种渠道从国外找回来的。如今,先生虽去,这些人将继承先生的遗志,成为中国高分子化学的中坚力量。

  何炳林的一生中,到底得过多少奖已经非常困难计算清楚,得到的奖金也已经不计其数。但是,何炳林自己却只拿了很小的一部分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他的奖金几乎全部分给了与研究有关的人,从来就没落下过一位,包括所里的临时工。曾参与奖金分配的人,对收款人很多都没有听过。何炳林说:“这些人(参加过研究工作)都已经很早了”。

  2005新年何炳林、陈茹玉又作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共同将多年积攒的各类奖金40万元捐出,设立奖学基金,资助“爱国、功课好、家境贫寒”的学生。后来他的一些学生、同事捐了不少钱,这笔奖学金已经有75万了。”问何老:“为什么奖学金的首要评奖条件是‘爱国’呢?”他认真地反问:“一个不爱国的学生,我们培养了做什么用?”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