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丨江苏丹阳:一个产业聚合千家企业
自动化生产线厘米厚的树脂镜片毛坯“乘坐”传送带进入研磨机中。伴随着飞溅的水花和“滋滋滋”的机器运转声,3把刀头按照操作屏幕上设定好的参数,从不同角度和位置快速切削——40秒钟,一片定制化的眼镜片研磨完毕。
这里是位于江苏省丹阳市的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每年生产的1亿片镜片销往世界各地。放眼整个丹阳,这个人口不到100万的城市,有1600多家眼镜相关企业、5万多名从业者,镜片年产量4亿多片,占全国总量的3/4、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产值200亿元。
上料、研磨、抛光、加硬、镀膜……放眼望去,万新智能化车间内11条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车间生产的100多种眼镜产品,销往52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生产设备与制造技术之先进,是创业之初很难来想象的。”万新董事长汤龙保回忆,丹阳眼镜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一批学徒从上海、江苏的国营眼镜厂返乡,部分乡镇开始尝试眼镜制造,迈出了集体创业的第一步。
“我跟着从苏州回来的老师傅学磨眼镜片,又把技术带到其他镇的工厂。”汤龙保回忆,当时的镜片都是玻璃材料,不同弧度代表着不同曲率,形成不同的镜片度数。磨片过程类似推磨——用手压住磨片机上的杆子,通过主轴旋转带动模具,将镜片上多余的部分切削掉,留下符合度数的弧度,打磨一片需要数小时,由于抛光粉遇水变红,汤龙保的手上、脸上常常被染红。
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镜片加工提出了更快、更好的要求。2012年开始,万新引进数字化设备,着手进行智能化改造。
可光是买来机器,并不能处理问题。汤龙保发现,尽管镜片的加工速度提高了,但这也只是一个“点”,无法串成“线”——前端的材料采购、后端的销售服务等环节都还是传统模式,各环节的数据也没有打通、关联,整体的交付速度还是提不上去。
此后几年,万新通过流程再造,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原本碎片化的设备,以及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通”并“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数字化系统。在镜片加工车间,操作人员和记者说,工人们一路小跑去拿单子、查询单子的场景再也不可能会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自动处理数据。
“各环节的打通,不仅提高了整体交付速度,还降低了错误率,节约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汤龙保介绍,智能化改造后,公司“48小时交付率”达到95%以上。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市场机遇。在丹阳眼镜市场形成初期,市场对生产技术和资产金额的投入要求不高,且需求强烈,眼镜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但很快,竞争与挑战随之到来。
“树脂镜片相比玻璃镜片,优势显著。”汤龙保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快速变道,转产树脂镜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迎接更高水平的竞争,万新等一批企业向日本、韩国学习先进的树脂镜片生产技术。
树脂镜片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与玻璃镜片全然不同。在万新的生产车间能够正常的看到,树脂材料被自动填充进玻璃模具中,历经20个小时、130摄氏度的高温加热固化后,就可以脱模,经过硬化和镀膜,就成了既轻便又不易碎的树脂镜片。
“整整3年时间,我们交了不少‘学费’,报废的镜片有上百万片——就像做米饭,温度太高会泡汤,太低又夹生。”汤龙保说,1996年,国内第一代树脂镜片上市,逐渐推广到丹阳的其他眼镜企业。
镜片生产成功,但上游的原材料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当时树脂镜片高分子单体材料只有极少数国家的极少数企业能生产,每吨价格15万元,且付款后一个月才能供货。”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公晚说,关键技术必须自己掌握。
为实现原材料生产国产化,明月镜片与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攻关,终于在2007年取得技术突破,为丹阳一半以上的眼镜生产公司可以提供原料,同种类型的产品价格仅为国外企业的1/3。
“过去,国内镜片企业在定价上没有话语权,导致利润空间很小,没有钱做研发、品牌,只能打价格战,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的恶性循环。”谢公晚介绍,原材料国产化后,带动国际镜片原材料大幅降价,国内企业也有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打造品牌,也能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近年来,明月镜片瞄准市场需求,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与上海理工大学团队联合研发,创新出防蓝光、防眩光等细致划分领域产品,推动产品提质升级。
从镜片生产原料,到镜布镜盒、印刷包装,如今丹阳眼镜产业的链条慢慢的变长,并进一步向服务业延伸。为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丹阳市政府推动商会注册了“丹阳眼镜”集体商标,强化眼镜产品商标注册、使用和管理,同时也加强对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监督。
“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行业的门槛低、链条短,一些嗅到商机的商人聚集在丹阳火车站摆摊卖眼镜,为来丹阳的采购商供货。”看着眼前品牌林立、生意红火的“中国丹阳眼镜城”,时任丹阳车站大队党支部书记胡小锁回忆道。
2014年,在统一规划下,眼镜市场的经营户整体搬进眼镜城。这个占地14万平方米的商贸综合体全年吸引顾客超150万人次。“眼镜城集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品牌展会于一体,政府与行业双向发力,推动眼镜产业从单纯制造业走向综合服务业。”丹阳市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介绍。
在眼镜城周围1.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丹阳市规划建设的“眼镜小镇”正在施工,希望将“流量”转化为“销量”,在县域范围内用眼镜产业带动辐射周边产业发展。
展览馆,是展览展示、会议论坛、品牌发布的多功能空间;专业眼科医院,集医疗、教学、研究、康复、预防为一体;少儿视光中心,通过科普、预防、培训、数据采集,打造成青少年近视防控一站式服务平台……丹阳眼镜小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郦新建打开规划图,一一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也落户丹阳。学院副院长钟文辉介绍,学院瞄准县域特色产业,将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今年第一届眼视光专业毕业生在4月就全部签约,在行业中从事技术、服务、研发等岗位。此外,学院还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为企业培训产业工人。
“营商环境优化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持续带动、专业力量加盟供给,是丹阳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钥。”丹阳市经济发展局局长冷文华说。
不少人曾有这样的体验:到眼镜店选购眼镜,品牌、款式繁多,一时乱花渐欲迷人眼。你可知道,这些五花八门的眼镜,很多竟然产自同一个地方——江苏丹阳。全世界一半的镜片都产自这个小城,你说厉害不厉害?
“小城制造”很小。如果从产品看,一副眼镜、一双袜子,甚至是针头线脑,看似不起眼,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小城制造”很大。“小城制造”不仅是中国制造业拼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小城经济的重要支柱,吸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人口,例如在人口不到百万的丹阳,眼镜相关企业就有16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多人。
大浪淘沙,经历时代大潮考验,“小城制造”愈发闪光,活力满满。何以挺立潮头?一靠行业勇于进取,创新不懈。譬如丹阳眼镜,从业者大胆尝试、果断把握商机,多方联合技术攻关、进行迭代升级,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产业聚集优势。二靠政策积极引导,有效扶持。从镜片制造到综合服务的产业拓展,在市场化配置和政策引导的有效结合下,逐渐形成了在全球市场具备优势和特色的眼镜产业集群。
当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小城制造”面临着技术积累不足、品牌亟待提升等问题。如何突破瓶颈,焕发新的活力?丹阳的经验值得借鉴——营商环境优化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持续带动、专业力量加盟供给。
我们相信,更多掌握了成功密钥的“小城制造”,将会为各地县域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上一篇: 涂料行业三大电商模式
- 下一篇: 从汽车涂装的环保简化趋势入手谈水性B1B2配套涂料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