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产业如何快速突围
环氧树脂被称为万能胶之王,用途广泛。我国环氧树脂产业,前十年是黄金发展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产业体系持续优化,高端技术获得突破,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但随着产能集中投放,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带来多重挑战,产业骤然进入产能严重超过标准、效率大幅度地下跌的过渡期:中低端同质化、高端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亟须化解;在高端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特种助剂、配方料、专用料等高端应用和服务市场缺少经验和能力;上游产品双酚A及环氧氯丙烷同样出现亏损……整个产业链进入“负利润”时代。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寻找一条快速突围的新路子?
6月6日,在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环氧树脂产业高质量发展(黄山)大会”上,参加会议的专家及参会代表一同探讨了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加快高端化发展的新思路。
如何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走出一条快速突围的新路子,是全产业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放眼未来,在“双碳”目标之下,环氧树脂行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从原料端来看,目前基于多种植物资源,如植物酚、纤维素、衣康酸等制备的生物基环氧树脂,已被证明在很多方面能与传统环氧树脂材料媲美,是行业未来绿色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从应用领域看,下游风电、新能源车等行业迎来了高景气周期,特别是风电用环氧树脂需求已然浮现巨大的增长空间。
我国近年来环氧树脂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辽宁奥克化学、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山东万华化学等公司发展尤为突出),尤其是产能增速快。环氧树脂产业目前面临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我国环氧树脂产业生产企业众多,目前产能已明显出现过剩。此外,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都面临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亟须开拓下游新的市场、新的应用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增加环氧树脂产品的需求量。
目前环氧树脂产业下游也存在发展瓶颈。比如减水剂单体90%用在建筑领域,但经过数年的发展,发达地区基建大多处于饱和状态,减水剂需求量将一下子就下降。另外我国环氧树脂产业聚羧酸减水剂1c、3c、4c、5c、6c的大单体品种齐全,但国际上采用以前的1cmp技术比较多,国产产品需求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减水剂要向功能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比如核电、水电领域,以及川藏铁路、东北寒冷地区需要的功能化产品。
在低碳发展形势下,如何加强特种环氧树脂及功能性环氧树脂开发,开拓新领域市场,实现产品提档升级,提升产业布局形成上下游一体化配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023年我国环氧树脂拟建和在建项目29个,总产能362万吨/年,未来需要从应用端入手,开拓更多应用场景,开发更多功能化、专业化、配套化的产品。配方决定综合性能,通过环氧树脂体系添加组分与主体共混改性,可达到协同增效、优化性能的目的。
在产能扩能潮中,上下游一体化企业成为绝对主力,将呈现更大优势。未来我国对能耗、环境的管控将进入常态化,预计部分中小企业将整合或退出。要调整树脂产品结构,在新兴制造业,如清洁能源、新基建等领域加快产品研制及推广;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开拓国外市场。
2023年,在整体经济稳中提升的大环境下,涂料行业下游经济活性有望增强,需求逐步恢复,全年涂料行业经济运行数据有望在下半年企稳回升,但是利润增长仍任重道远。环氧树脂是工业涂料中应用最广的热固性树脂之一,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防腐涂料领域,包括建筑钢结构、船舶、集装箱、机械装备、桥梁等。
2022年全球环氧树脂总产能合计616.6万吨/年。中国总产能363.4万吨/年,占比约59%。2023年我国环氧树脂拟建和在建项目29个,总产能362万吨/年,未来将有严重过剩风险。2022年已投产总产能74.5万吨/年,有江苏瑞恒18万吨/年、浙江豪邦8万吨/年、山东艾蒙特6万吨/年等。首先是大部分项目还是现有企业扩产,进一步抢占市场占有率;其次是上游原材料向下的延伸;最后是少量配方料企业向上布局原材料领域,或出于循环经济考虑。2022年环氧树脂总消费量约217.6万吨,同比增长1%。在集装箱涂料、风电领域需求同比显而易见地下降的背景下,依然取得了正增长,实属不易,也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强大韧性。未来2~3年,涂料市场之间的竞争将加剧,谁的成本更低、应用水平更高,将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环氧树脂号称万能胶业之王,在现代制造的各行各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从太空、海、陆、空,直至万米地心,无可或缺;连带该行业衍生出的相关产业、产品,涉及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军事装备、新能源、新基建,直至百姓吃住穿行,无处不用。
我国环氧树脂产业目前处于大、老、粗水平。我国目前已属环氧产业超级大国,但粗放型基础环氧树脂产能扩能还没有刹车转向趋势,据盘点,我国环氧产业到“十四五”末,将有310万~380万吨/年的产能释放,相当于产能增幅达140%。而市场应用方面,即使按每年15%的速度增长,假如没有突发因素,也必将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
必须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坚持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中,基础树脂的品种从基础结构上分类,如对双酚A、双酚F、酚醛环氧进行有计划地横向分类和合理的产能分配。同时,要把注意力放到基础树脂的竖向再加工方向,这是环氧产业体系调整、加强功能型开发、适应市场开拓和环氧产业产能结构过剩自我消化再发展的最好方法。例如,开发环氧体结构涂层胶、环氧改性乳化沥青专用料、亲水自交连水性环氧,以及精致功能型环氧活性稀释剂等。
中国环氧产业的结构调整要立足于自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高,坚持“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环氧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同步发展才有共同出路。环氧产业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上万个关联企业和事业单位一起发展的大产业,只有同步发展才能前进。它主要涉及的三个分类为环氧基础及功能型树脂,必不可少的环氧树脂固化剂,以及不可缺失的功能型辅助产业。这三类产品是1+1+1=100,1+1-1=0,缺失任何一种都难以发展。
环氧树脂产业消过剩、调结构,按我们国家发展趋势,并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压产能上,而是要开发功能型环氧树脂的二次加工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核心是市场开拓。要重点开发一批能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高、精、特、专环氧制成品。今后10年,我国用于交通建筑的环氧树脂将超过总用量的50%,而且都是高品质、高性能的树脂、固化剂、辅助材料。我国环氧树脂行业所期待的功能突出产品,就是交通与建筑所用的建筑结构胶,发达国家的环氧树脂,70%用于交建,而我国还没有超过19%。如果我国抓住机遇,在“十四五”期间把用量提到30%,我国环氧树脂行业产能过剩会减少60%,如果到“十五五”末把用量提高到50%,我国不光能完全消除过剩的产能,还能促进整个国家的交通建设,实现制造业和环氧产业大发展。
当前石化行业投资向资源端和消费端聚集。化工消费市场重心继续向东北亚地区转移。在供强需弱的情况下,全球苯酚开工率在2030年前将低于82%。2022年~2024年,世界苯酚新增产能近170万吨/年。丙酮方面,随着2024年后扩能速度放缓,开工率将逐步上升,但全球开工率在2030年前将低于81%。
当前,我国仍是全球苯酚、丙酮的主要销售地,国内酚酮行业仍处于扩能高峰期。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发展的新趋势明显。而国内市场也呈现国退民进,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市场主力。2022年国内特种环氧树脂产能约45.4万吨/年,产量约37.4万吨,包括溴化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双酚F环氧树脂、脂环族环氧树脂、氢化双酚A环氧树脂及多官能团环氧树脂等。
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大自然构建了自己的循环体系;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构建塑料的闭环体系。目前,全世界都在寻求妥善处理方法。几十家跨国公司组建的“终结塑料垃圾全球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无废城市计划,麦克阿瑟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署发起的“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都在致力寻求解决方案和实现塑料的闭路循环。研究表明:塑料循环与回收,加上应用生物质材料,以及应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其能源消耗和经营成本将更为经济,与线亿吨/年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全球塑料行业64%的碳排放量。
如今,材料作为科技要素,其品质、内涵都已发生质的变化。以往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满足材料物理、化学的性能需求,而今后无论是原料生产、设备制造还是制品成型,都需要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个转变需要先进的科技与理念做支撑,或许要从微观分子层面开始,树立循环思维,进行绿色系统模块设计。那么,材料性能的定义和概念就要从技术的层面扩展到可持续的层面。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未来我们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发挥塑料的性能优势为人类服务,还需要限制或消除废弃塑料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
接下来企业该怎么走?答案是逐步从“资本”驱动切换为“运营”驱动。也就是说,靠管理优化配置、盘活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具体做法是:加速数字化转型,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核心产品研制,发挥特色产品的优点,避免行业内卷;实现产业链稳定运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构建数字引领、携手创新、普惠共赢的数字化生态共同体;在产品和品牌中融入生物质、可循环、可再生、低碳环保等理念,提升企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做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有温度的企业,这是一个最基本,却容易被忽略的关键。
未来化工新材料产业整体将呈现高技术引领、产品迭代加快、产业规模和需求逐步扩大、产业集中度提升、市场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等特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消费规模将达到 4800亿美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达到4.4%,其中,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碳纤维、电子化学品等领域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建议化工新材料企业多关注这些领域的需求变化趋势,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例如,环氧树脂在风电叶片、电子封装、粉末涂料等下游的需求空间较大,相关公司能够多关注这些机会。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进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产学研联动,整合能源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合作,才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要依托各央企主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引领、带动石化行业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联盟的组建。通过“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提升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研制质量及效率,推动化工新材料关键技术成果转化。